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
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
我从小到大都是个共情能力极强的人,总觉得自己有义务拯救别人,把时间都花在操心别人的事上。
最后,朋友觉得我虚情假意,妻子怨我不管家里,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共情能力强是一种优点。
它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感知身边人的喜怒哀乐,更好地去帮助别人。
经历世事后才发现,过度共情其实是一场灾难。
有的时候不仅无法换来感激,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内耗。
尤其人到中年,本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奔波劳碌,若还对他人过度共情,只会让自己不堪重负。
中年人的世界,不必对谁都感同身受,学会克制共情,才能活得轻松。

曾看过网友@笑笑分享自己的经历:
她是个共情能力非常强的人,身边的人无论谁遇到事情,她都会尽心尽力的帮忙,甚至会为了别人的事情操心到整宿整宿睡不着。
有一次,朋友的婚姻出现危机,连续几天都拉着她聊到三更半夜。
听着朋友的遭遇,笑笑也感同身受,一边帮她出谋划策,一边帮朋友骂她老公,要找她老公算帐。
就这样连续了几天,笑笑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得很低落,甚至开始失眠,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工作上频频出错,被领导批评。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情绪感染”,指的是:
情绪能够通过直接交互的方式传染给他人,人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动作及其行为。
简单来说,当我们在共情别人的遭遇的时候,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对方的情绪传染,因他人的喜而喜,因他人的悲而悲。
可问题就在于,每个人的情绪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一旦过度的背负了不属于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很容易感到疲惫、焦虑、甚至演变成心理或身体上的疾病。
共情能力强的人无疑是善良的,但一旦过度就会变成对自己的消耗。
中年人的精力本就有限,工作、家庭、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若再过度共情他人,为他人的事劳心劳力,难免会不堪重负、身心俱疲。
人到中年,不必为所有的情绪负责。
有的时候,学会保持恰当的情感距离,才是对自己最基本的慈悲。

电视剧《人世间》有段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周秉昆做生意赚了一些钱,给家人换了一套大房子。
刚好那个时候,他的朋友肖国庆和妻子吴倩双双下岗,不但没了收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他出于好心,便提出让他们夫妻二人去他家的老房子居住,不但没收他们房租,还主动帮吴倩找了一份工作。
可是没想到,周秉昆新买的大房子其实是一场骗局,他们一家只得再搬回老房子居住。
吴倩却说这是周秉昆为了撵他们出去的借口,对他一通指责,还要求周秉昆给肖国庆找一份工作才肯搬离。
周秉昆也没想到,自己帮来帮去,却帮出个冤家。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我们总以为善意是相互的,可有的时候你越替别人着想,别人越觉得这是理所应当。
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把你善意的共情,当作是对他的某种“亏欠”。
而等到你停止释放善意的那一天,他们不但不会感激你,甚至还有可能反过来指责你、埋怨你。

正如《通往奴役之路》中说到的:
通往地狱的路上铺满善意,这些善意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正确。
适度的帮助是善良,而无底线的共情、不求回报的帮助,只会惯坏那些不懂感恩的人。
人到中年,已经经不起太多的折腾和消耗了。
比起当一个表面被称赞、背地里被埋怨的老好人,不如放下救世主的心态,将自己与别人的课题分开来。
别人如何生活,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他们的课题;
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
学会收起过度的共情,学会对自己负责,才是中年人最高纬度的清醒。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人际距离理论”:
人们会无意识地根据与他人的亲疏关系来调整和维持特定的空间距离,如果这个距离被打破,就会产生不适、焦虑或误解。
他将人际距离精准地划分为四个主要区间,分别是:
亲密距离(与爱人亲人之间)、个人距离(与朋友之间)、社交距离(工作关系)、公共距离(明星与粉丝之间)。
每种距离都有着其对应的沟通方式,一旦越界就势必会产生摩擦。
中年人的共情,亦是如此。
若是不能恰到好处的区分每种关系之间的边界,总是过度的共情他人的喜怒哀乐,过度地参与他人的人生,只会徒增烦恼、耗费心神。
人与人之间唯有相处有度、适度冷漠,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以下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1.学会觉察,设置情绪中止点
如果你是一个很容易共情的人,可以先和自己约定一个“情绪中止点”:
比如:
每次倾听他人诉苦的时间,单次不超过30分钟;
每天晚上临睡觉前一、两个小时,不去关注一些会影响情绪的负面新闻;
不为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反复提供情绪支持……
此外,还可以试着去寻找一个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平复情绪的方法:
读书、运动、吃点东西、打游戏……
当我们再次因为他人的苦难,感到疲惫、烦躁不安的时,就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这些事情当中。
这样才不至于,一直沉溺在他人打造的情绪牢笼中,消耗自己的心力。
2.在提供帮助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在遇到非常具体的求助时,也可以试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人真的需要/值得我的帮助吗?
这是我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解决的事情吗?
我愿意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情绪/物质方面)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便可以适当的伸出援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
如果你的答案里有迟疑、否定的因素存在,或许礼貌的拒绝才是最好的选择。
人先自渡,才能渡人。
健康的“慷慨”,从来不是在自己贫瘠的情况下倾囊相助,而是在自己相对富有、充实的情况下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3.转换视角,从“代入”变为“看见”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辛苦,主要还是因为在共情别人的过程中,把自己完全代入到了对方的苦难之中。
就好像,那些事情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转换一下视角,从“代入”变为“看见”并承认对方的感受。
毕竟很多时候,对方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救世主。
在对方倾诉后,也可以试着使用一些引导性的话语:
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你觉得接下来可以怎么做呢?
这样做可以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对方,从而避免大包大揽,全然接受对方所有情绪与苦难。

曾看到过一句话:
任何一段关系只有适当的冷漠,让彼此都有空间,才能良性地来往。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心酸苦难都是属于他们命运的必修课,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收起共情,适度冷漠, 不是自私,而是以更加清醒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
愿你我共勉。
作者 | 森森是葡萄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


排名第一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